23年前,欧阳敏宜成为白云区江村小学的教师,稳扎稳打地在乡村沉淀自身的教学能力,并在班主任这一岗位上坚守21年,从一名“愣头青”教师蜕变为全国优秀教师。为了在教学上寻求突破,2014年的暑假,欧阳敏宜主动报名前往梅州山区支教,与那群眼睛清亮的留守儿童相伴,也正是这一趟支教,改变了欧阳敏宜原先的育人理念。
23年教书育人,发生了许多故事,欧阳敏宜总能快速回忆起当初的细节。思维活跃又敏捷的她,说话的语速很快,而她信奉和坚持的教育理念却是“慢慢来、不着急”。“育人并非一蹴而就,要腾出空间和时间,陪孩子慢慢成长,教会孩子做一个好人更重要。”欧阳敏宜说。
从教23年、担任班主任21年家校协力组成“大家庭”
欧阳敏宜翻开手机相册中的一个文件夹,里面存着5300多张照片,那是5年前她担任一年3班主任开始,拍摄积攒下来的珍贵回忆。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情景和故事,她都如数家珍、记忆犹新:“这张是我们班的孩子第一天在学校吃中午饭。这位是最让我得意的班长。这次表演我让我们班家长也参与进来了,是全校第一个这样做的班……”
众所周知,班主任的工作繁重,欧阳敏宜也不否认这一事实。但在她看来,与其一味地埋怨班主任任务重,不如寻找高效解决班级事务之道、提高家校沟通的效率。最初,为了带好一个班级,欧阳敏宜将《心平气和的一年级》这本书翻阅了5遍,仔细划上重点、做好笔记,并把其中的班级管理方法贯穿到教学日常中。
“我最喜欢从一年级起带班当班主任、一路带到他们毕业,因为我有六年的时间,可以慢慢熟悉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。”熟悉每一位学生,为的是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。她给孩子们设置时间银行、积分奖励等机制,让孩子们在日常点滴得到正反馈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。当她看到班上有打闹争吵的情况,却不急于批评和责备,而是先观察和适当引导,留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。
此外,欧阳敏宜还努力拉近家长与孩子、自己与家长之间的距离。“只有家校拧成一股绳,家长认同班主任的管理和德育工作方法,才能最大程度上把班级管理好。”在欧阳敏宜看来,班主任的工作不仅是带领课室里的40多位孩子学习,还要带着90多位家长,大家组成“大家庭”一同成长。
然而,在农村小学,不少孩子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,即使人陪在孩子身边,也缺乏恰当的关心与教育。为此,欧阳敏宜在低年级时,教孩子们画画、写下给父母的心里话。“在家长会上,很多家长看完孩子的画都抹眼泪了,心与心的距离就是这样一步步拉近的。”欧阳敏宜说。
孩子成长需要给足他们时间与空间,对作为班主任的欧阳敏宜而言同样如此。“刚入职时的自己就是个‘愣头青’,教育理念与现在的自己也大相径庭。”欧阳敏宜回忆道,首年入职她就担任班主任,开家长会时,她只会逐字逐句按照预先准备好的讲稿念,“甚至站在讲台上腿都在发抖。”作为新老师的她,甚至看不得任何一个学生掉队,总是急于让每一个学生在成绩上都向前冲。
欧阳敏宜坦言,没有人天生就懂如何当一名好老师,“育人非一蹴而就。同理,教师的成长也需要时间和契机。”
支教改变了她的教育观包容地挖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
从一个着急出成绩的老师,到一位更愿意花六年时间慢慢了解孩子、陪孩子成长的老师,改变了欧阳敏宜的,正是2014年的那趟支教。
从2001年入职起,欧阳敏宜连续带教低年级的语文课13年,教学内容早已烂熟于心。每当她游刃有余地站在讲台上讲课,她心里总有一股按耐不住的冲动:“一年又一年,我重复教同样的课程,日子波澜不惊、细水长流,但我特别想突破这个安逸区,寻找成长的空间。”
于是,在2014年,欧阳敏宜主动报名参加了支教,前往梅州市兴宁市罗浮镇浮西小学。这里地处半山腰,距离县城60多公里。这是一所拥有一到六年级约130人的山区小学,欧阳敏宜是五年级的班主任,教授语文、英语、品德等科目,还教二年级的美术、品德、体卫等科目,一周要上20多节课。
“我自己从小在农村长大,报名支教时我想,只不过是从一个乡村去到另一个乡村教书而已,没什么区别。”但初来乍到时,欧阳敏宜还是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。没宿舍、没厕所、没用水、没门卫,周边是荒山、杂草、坟地、毒虫、草蛇。欧阳敏宜说,虽然当地物质很匮乏,但她有“杂草”精神!
学校里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,讲的是当地的客家方言,刚接手的这个班,孩子基础差,习惯没养成,欧阳敏宜整天和孩子一起,孩子们很快接受了这个“外来”的老师。课堂上,孩子们专注地望着老师,认真地做笔记,用生硬的普通话读着课文,津津有味地听着老师讲外面的事。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,在期末考试中,孩子们的成绩有了质的飞跃。欧阳敏宜直言:“支教的一年里,是她最心无旁骛、全情投入教书的宝贵时光。”
与此同时,欧阳敏宜也同样从这趟支教之旅中得到了滋养——她学会挖掘到孩子们身上独一无二的闪光点,以更包容的心态赞赏每一个孩子。浮西小学的孩子们放学后,通常要早早回家,照顾弟弟妹妹、干农活等,家务事填满了孩子的课余时间。这虽然让他们在知识学习上落后许多,但欧阳敏宜看到,他们每个人都身怀丰富的生活技能。窗户破了、黑板歪了、木板凳坏了……欧阳敏宜束手无策时,浮西小学孩子们三下五除二,就能修理好。
欧阳敏宜住在学校的空课室里,整天和孩子“泡”在一起,一边向学生学讲当地方言,一边教学生讲普通话。孩子们家里种了不少瓜果蔬菜,他们也时常带回学校,分享给欧阳敏宜。也是在此过程中,她渐渐感受到,只有亲近学生、了解学生,才能从孩子的内心出发,培育一个“人”。
“逼迫每个孩子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是不现实的。有的孩子生来就是一株牵牛花、玫瑰花,或是灌木丛、大树。但是,谁说这些花与草就不漂亮呢?”支教结束后,欧阳敏宜不再执着于划定统一的标准线,急迫地把所有学生都“赶”上标准线。而是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天性,让他们了解自己喜欢什么、并为之深入学习、发展,成为最好的自己。
不知不觉,距离支教已过去10年。欧阳敏宜在支教结束后,每年仍会分批给学生寄送生活必需品,衣服、书包、文具等。欧阳敏宜支教的学生中,有的考上了大学、大专,有的提前进入了工作岗位,每逢节假日或是进入了人生的重要时刻,四散各地的学生总不忘发个短信,像当年在浮西小学的课室里一样,和欧阳敏宜聊上几句。
利用绘本做教育课题研究扎根村小与学校共成长
自我突破与成长,是贯穿在欧阳敏宜教师生涯中的重要任务之一。
除了支教,欧阳敏宜在教研方面也不断开拓创新。漫长的教学生涯,让她对语文教育始终怀着执着与热爱,并结出丰硕的果实:“绘声绘色”童趣课堂;绘本促习惯养成法;开展市、区课题研究;多项论文、设计、教学比赛获奖;执教的多个课例还获得了“一师一优课”省级优课、市级、区级优课。她曾参与省级教材教案设计编写,在区域内起到了辐射引领作用。
利用绘本资源,培养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方法,正是她实践“语文+德育”跨学科教学的课题。她任教的学校的家长大多数是农民,受家庭环境及父母影响,孩子普遍不爱看书,阅读量很少,2013年,受到自己女儿阅读绘本的启发,欧阳敏宜尝试把绘本教学融入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,精心打造“绘声绘色”童趣课堂,并开启了绘本教育的课题研究,欧阳敏宜担任班主任时,打下了良好的家校协作基础,在班里家长的鼎力支持下,班上的每一位孩子都能手捧绘本、投入阅读。
探索出好的教学方法,欧阳敏宜还热心地指导学校、片区内青年教师的语文、道德法治教学工作。她不仅承担送教活动、讲座、区级培训任务,悉心指导教师参加各级的教学比赛,还协助区内小学语文科、道法科组织活动研讨会,推动了片区语文、道法活动课程的实施以及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。而教书育人的旅途并不止步于此,欧阳敏宜仍在突破上限、精进自己教书育人的能力。目前,她正在与学校的年轻老师一同筹划,开启全新的课题研究。
在江村小学从教23年,欧阳敏宜是学校发展的见证者,也是共同进步的伙伴。她还记得,学校最初只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学校,一步步发展为今天的省一级学校,她也获得了数不清的荣誉——南粤优秀教师、广州市优秀教师、广州市优秀班主任、梅州兴宁市优秀支教教师、广州市骨干教师、白云区优秀青年教师……这些是欧阳敏宜脚踏实地教书的“脚印”,而她却说:家长和学生对她的每一句感谢和夸赞,才是最沉甸甸的荣誉。
桃李芬芳,教泽绵长。近几年,在学校的招生报到现场,欧阳敏宜甚至看到,她十多年前的学生已成为家长,带着各自的孩子来江村小学报到入学。
一年又一年,变的是一届届学生的面孔,不变的是欧阳敏宜对教育的情怀与热爱,并积淀内化成教育智慧与风格。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,让自己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,是欧阳敏宜不懈的追求。在第40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,教育部公示2024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拟表彰对象名单,欧阳敏宜的名字出现在“全国优秀教师”的列表中。
“我只是一个普通村小的普通老师,做的都是不能再平凡的事。”新学期开始,3班级升上六年级,欧阳敏宜又将回归她最熟悉的岗位,继续耐心浇灌这一群牵牛花、玫瑰花、灌木丛……
采写:南都记者 杨晓彤
图:受访者供图